关于重塑银川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四点建议

来源:宁夏文史馆    时间:

  【编者按】银川市解放西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是“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近日,我馆组织部分在银馆员、研究员召开座谈会,围绕如何利用此次西城片区改造的机会,重塑银川历史文化名城风貌进行讨论。与会馆员、研究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后,馆员陈永中、马彦新、张怀武、鲁人勇、胡迅雷和研究员马濯华、韩长征联合署名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建言。现将建言的主要内容编辑整理在此,以供交流。

  建言一:重建镇远、德胜、清和门城楼,恢复文化古城银川城郭形象

  银川西城片区改造工程,给重建镇远门(西门)、德胜门(北门)、清和门(东门)城楼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契机。德胜门原址西侧4000多平米的旧楼已经拆迁,一片高层建筑刚刚放线还没破土动工。如果叫停,重建德胜门城楼、拓宽中山北街道路,可以事半功倍。

  文化名城银川原有4座主城门:南门(南薰门)、西门(镇远门)、东门(清和门)、北门(德胜门)。还有2座辅城门:光化门和振武门。城墙高厚,称为“银包金”(砖包夯土),建有角楼。1738年毁于大地震,1740年全部复建宁夏府城。恢复了“九边重镇”的威武壮观之势。古城有两条十字交叉的中轴线。如今,东西方向的镇远门—鼓楼—玉皇阁—清和门的中轴线两头残缺,没有了龙头、龙尾(镇远门城楼原本美观、坚固,1970年前后被拆除;清和门拆于1966年前后)。南北方向中轴线为南薰门—东花园—德胜门(德胜门拆除于1966年前后)。

  如果精心按原样复建西门城楼,在车行道、人行道的南北两侧建成明清古典风格的两层回廊,可以营造具有悠远、厚重、古朴的人文景观氛围,可作为中外游客观赏和市民休憩场所。

  城市遗存的传统建筑物和地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美学、哲学、宗教等人文内涵,它们是文化记忆,是民族历史之根。重建体现银川古城的千年城郭标志、保持历史文化记忆,建设文化名城景观硬件,再不断增强人文精神的构建,增强“软文化”的营造,才能使文化古城银川更具魅力。

  建言二:在银川中山公园树立孙中山先生塑像及附属建筑小品

  银川中山公园原址为明清以来的驯马场所“西马营”。公园始建于1929年,是遵照当时国民政府农矿部的指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5周年而建。首任宁夏省主席门致中提议,将公园定名为“中山公园”。1929年,爱国将领吉鸿昌主政宁夏,于当年11月挂牌开园。重要建筑“中山纪念堂”系当时宁夏城第一大建筑,为砖木结构,总面积1000多平米,能容纳800多人集会,吉鸿昌为其取名“宁夏人民会场”,成为大型集会的场所。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5周年。建议如经过学者和专家的论证,协同规划部门论证,在银川中山公园适宜地段,建设孙中山先生塑像一座,并且在塑像身后营造一些附属小品,如镌刻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倡言牌楼、反映其生平的地碑、浮雕等,以志纪念。由此可使中山公园名至实归,成为令世人牢记历史的人文景观。

  建言三:建设银川“孔子纪念馆——中华国学馆”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朝历代又被称作孔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银川的文庙,依照“东文西武”规制,原址在文化东街(老二中现十五中)。解放后尚有建筑遗存,是为明清以来传承儒家思想教育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拆毁于文革初期。

  自治区政府主席刘慧在听取银川“西街片区改造”汇报时曾指出:银川文庙等珍贵历史遗存,承载了老银川人的记忆。改造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时代性。这无疑体现了自治区领导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责成银川市政府,在文化东街重新选择地址,先行规划“孔子纪念馆——中华国学馆”的用地,为后续具体建设留下空间。

  建言四:成立文史专家组参与城市规划并形成机制

  2016年1月,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在出席宁夏文史馆馆员会议时讲话指出:文史专家要为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发挥文史“智库”人员的资政作用。

  2月,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首次聘任了20名文史专员,也在鼓励专家学者“存史资政”,提高文史“智库”人员参与改革建设的积极性。

  在银川市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市规划局、规划委员会及规划设计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些项目为群众所赞许称道。但是,由于现有机制的问题,在社情调研、历史考察、规划思路、设计论证、人文精神等方面,多数情况在封闭状态下运行。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规划失误、设计差错。

  现状表明,文化古城的规划建设和人文精神复兴,要有文史学者与规划设计部门的对接机制、长效的对话机制,要改变自我封闭的规划、设计模式。建议由文史研究馆的相关馆员和研究员,组成文史专家组,常态介入银川城建规划;专家组成员为银川规划局文史顾问,参加规划例会、参与项目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