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北长滩秦长城考察记行

来源:周兴华    时间:2023-09-26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其中黄河中卫段182.4公里。中卫黄河两岸山大沟深,秦始皇长城遗迹存留很多,其墙体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实为罕见。2021年10月,我与几位长城研究者和爱好者,沿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北长滩,继续寻找秦皇长城,翻山越岭,遍寻细查,新见秦皇长城不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黄河在甘肃与宁夏交界的峡谷地带,被称之为“黑山峡”,起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庙村,止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小湾村,全长71公里,是黄河上游又一大峡谷。在莽莽群山中,黄河水时而东,时而西。在峡谷中,仅“V”字形的悬崖峭壁,就占去了31.5公里,有龙王坑、老两口、七姊妹、三兄弟、黄石旋、一窝煮(猪)、阎王砭等险滩。有人曾经统计过,过黑山峡至少要经过50多道湾。难怪筏客子中流传“远见航道去无路,过湾转舵又一村”的说法。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感叹,黑山峡山崖耸峙,极为凶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

  黑山峡中有不少滩涂,大体上分南长滩和北长滩两部分。南长滩在沙坡头上游60公里处。此处月牙形的长滩,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南长滩。该地四面靠山,一河环流,形成了弧形半岛,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黑色的石头和黄色的河水之间。南长滩有史前岩画、古代水车、秦代长城,黄河两岸怪石嶙峋,高崖耸立,拓拔族人后裔常年定居于此。据考证,当年拓跋氏一支,为避战乱,逃命至此,发现此地没有人烟,相中黄河岸边的这块肥沃土地,于是定居于此,数百年来不被外人所知道,堪称“世外桃源”。北长滩又有上北长滩(在甘肃境内)与景泰五佛相对,下北长滩在南长滩下游10公里处,距离沙坡头50多公里。

  一、黄河中卫段秦长城考察记

  (一)南长滩长城遗址

  烽台山,宁夏中卫南长滩村后大山,山顶秦长城多座烽火台高耸,故名。后世讹为“丰台山”,应改正。烽台山通向黄河的水沟很多,秦代皆以堑山堙谷封堵之,棉花沟为烽台山大山水沟之一。

  虎峡,指黑山峡宁夏中卫南长滩红石水沟口至北长滩段老窝岸段。因黄河在此入口处有一屹立于河中的黑色巨石,俗称“虎石”“虎舌”,故以“虎峡”称之。虎峡两岸峭壁林立,河水湍急,沟壑众多,冰封河面时或以舟筏越渡,戎狄皆可侵入秦境,常为秦朝边患,故秦朝对此峡南岸皆以堑山堙谷封堵之。

  虎峡秦长城全线堑山连谷,气势雄伟,单体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技术高超。

  虎峡长城遗存至今2000余年,除麻黄沟外,其余10余处皆首次露面,有幸见之,其堑山堙谷,山梁筑墙,山壁代墙,层层设防,建筑防洪,天然石壁与人工堑墙紧密衔接,烟火报警等工程设计与建筑技术,均气势宏伟,巧夺天工,可谓叹为观止!

  (二)北长滩长城遗址

       在中卫北长滩村黄河南岸米粮营子以东新发现了秦长城21处,这些长城墙体断续相连。

  第1段:残长约1米,残高约0.6米。

  第2段:残长约4米,残高约1.5米。

  第3段:残长约10米,残高约1.7米。该段长城山坡上面的坡槽中增加了第二道长城墙体,残长约4米,残高约5米,墙体下部留有长宽各约30厘米的过水洞子。坡槽中设置两道长城墙体的作用是防止敌方顺沟翻越山梁入侵边境。

  第4段:残长约1.5米,残高约1.6米。该段长城山坡上面的坡槽中增加了第二道长城墙体,残长约6米,残高约3米,留有长宽各约30厘米的过水洞子。

  第5段:残长约16米,残高约3米。

  第6段:残长约10米,露土残高约1米。

  第7段:残长约8米,露土残高约0.6米。

  第8段:残长约2米,残高约0.5米。

  第9段:残长约3米,残高约0.7米。

  第10段:堵塞坡槽墙体,倒三角形,残长约2.5米,残高约1米。

  第11段:残长约7米,残高约2.5米。

  第12段:堵塞山沟墙体,呈内弧形,共5截:(1)残长约10米,残高约1米。(2)倒三角形,残长约1米,残高约1.2米。(3)残长约0.5米,残高约0.5米。(4)残长约1.2米,残高约0.7米。(5)残长约5米,残高约4米。

  第13段:残长约1米,残高约1米。

  第14段:残长约3米,残高约2米。

  第15段:堵塞山沟墙体,残长约6米,残高约3米。

  第16段:残长约15米,残高约3米。

  第17段:堵塞山沟墙体,有2截:(1)残长约8米,残高约5米。墙体下部留有长宽各约30厘米的过水洞子。(2)残长约2.5米,残高约1.5米。

  第18段:堵塞山沟墙体,残长约20米,残高约3米。墙体下部留有长宽各约30厘米的过水洞子。

  第19段:残长约20米,残高约5米。

  第20段:堵塞山沟墙体,残长约7米,残高约6米。墙体下部留有长宽各约30厘米的过水洞子。

  第21段:残长约10米,残高约1.5米。

  新发现的秦始皇长城都是就地取材堆砌而成,不走近看,很难被发现。这些长城盘桓于黄河南岸的山坡、山槽、山谷之间,时隐时现,引人入胜。

  中卫北长滩秦始皇长城因其建筑位置不同功能作用有别。第一道长城沿河岸、沿沟口而建,封锁河岸、沟口。第二道长城选择沟内两岸山势陡峭、沟底狭窄之处建造,防止沿沟翻越。第三道长城建在缓坡、山槽、豁口、山岘上,防止攀登翻越。第四道长城设施为烽燧、屯所,建在山坡、山顶上,还有守瞭、驻军的栖身之处。山沟、山坡过山水处的长城下部还留有出水口,防止山水冲垮长城。第五道长城为堑山建墙,连接所有长城墙体、设施,纳入连绵不断的统一的一道秦始皇万里长城。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段人迹罕至,除地震等天灾对长城损毁倒塌外,遭受人为破坏较少,故秦始皇长城保存较多、较好。

  二、南北长滩秦长城历史依据

  秦始皇西北边境有段并河以东段长城,即沿今甘肃黄河南岸东北行,经靖远县入宁夏中卫黑山峡黄河南岸,经宁夏平原古黄河南岸、东岸,出陶乐入内蒙古,沿黄河南岸乌海巴音陶亥长城、凤凰岭长城至磴口附近西渡黄河趋向狼山高阙。中卫黑山峡南北长滩秦始皇长城即是《史记》所载秦始皇“并河以东”段长城的西端。

  秦汉长城首创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鼎盛时期的基本疆域。中国长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以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大一统王朝早期的、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之瑰宝入选的。按孙中山先生的评价:“(秦始皇)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孙中山:《建国方略》)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

  (作者系宁夏博物馆原馆长)

       摘自:《宁夏文史》2022年第3期  总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