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
联系方式(0951-8580433(兼传))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7 备案号:宁ICP备2021000969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
悠悠70载,深深文史情。今年,是宁夏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见证家国情怀,新的征程奔涌奋斗激情,现特别推出崇文鉴史70年专辑,不定期推送专题文章,致敬为国家、为宁夏和谐繁荣发展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馆员先生们,共同展望新时代。
罗雪樵先生是宁夏享有盛名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书法篆刻家、剧作家、西夏文学者。其毕生精力倾之于宁夏的文化教育事业。
一
罗雪樵先生(1903-1986.6),曾用名罗述灿,甘肃会宁人,1926年6月随父母迁居宁夏。
罗雪樵先生早年就读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人交通部立兰州电报传习所。1926年在宁夏电报局当电务员,1929年任吴忠镇电报支局代理局长。1930年3月,罗雪樵先生辞去电报局的工作,赴北平求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返回吴忠,帮助父亲操持农活,同时研读《易经》。1933年7月,因长子夭折及家庭种种不顺,他携家来到宁夏省城(今银川市),任宁夏县立第二小学教员,教务主任。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宁夏实验小学教务主任杨文海先生(中共地下党员),两人关系密切,相处十分融洽。在杨文海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其中有杜重远、华岗、胡绳等人的社会科学读物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杂志,也有一些苏联文学的中译本如《战争与和平》及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不三不四集》、《花边学》等书籍,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形势,树立了抗日救亡的坚定信念。
1936年4月,罗雪樵先生经同乡李作栋(马鸿逵的少将军务处长)推荐在《宁夏民国日报》"贺兰山"文艺副刊任编辑,后任《宁夏民国日报》总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他写了30余篇关于宁夏水利、民俗文章及散文、诗歌、随笔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揭示民生苦难,宣泄内心苦闷,对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罗雪樵先生是一位富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1937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杨文海组织宁夏省立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立了"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罗雪樵先生大力支持,不辞劳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各项活动,努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性;他指导学生编办街头壁报,演话报剧,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时事讨论活动。参与筹划,草拟文字,被聘为少战团顾问。
1937年10月,罗雪樵先生因在《宁夏民国日报》出刊《纪念鲁迅特刊》,被国民党宁夏省党部开除。此后,他曾先后任三青团宁夏区团部筹备处宣传科长、宁夏通志馆编辑。
1938年11月下旬,在中共地下党员杨文海受到敌人搜捕的紧急时刻,罗雪樵先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高立天、涂冲苓等人掩护杨文海出城脱险,离开宁夏,回到延安。事后,他受到宁夏反动当局的严密监视,马鸿逵派其传令队长把他叫去,当众指骂他:"不是共产党也差不多。……"
罗雪樵先生是一位立志于研究文学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持生活,于1940年第二次担任《宁夏民国日报》总编辑时,不得不在名义上加入国民党。干了几年,不愿再做违心的事,又辞职另谋职业。
1944年11月,罗雪樵先生以"罗述灿"名,在《宁夏青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专号"上发表了《发动知识青年从军》的文章。文章中说:"塞上青年们内心蕴蓄着的从事杀敌的志愿,算是有了去完成的机会了。……青年读书是为了什么?上战场,才是真正的出路!……新的力量,是在这里成长了,胜利展开了笑容,在向我们招手。"号召知识青年奋起抗日,全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共同救国。
1949年3月,由于宁夏民国日报社经济拮据,难以支撑,社长张慎微呈请辞职。宁夏省政府秘书长马廷秀(罗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的同学)将正在宁夏师范学校任教的罗雪樵先生调为省政府秘书并接任社长。4月12日,因他冒着风险登载了一篇关于宁夏时局的文章,其中有些较公正的话语不忍删改。谁知第二天就受到省政府代主席、马鸿逵次子马敦静的传讯。多亏各方面人士为其说情,才免受囹圄之苦。但马氏仍不肯善罢甘休,亲批撤销罗雪樵社长职务,在省政府秘书处戴罪供职。从此,罗雪樵"红帽子"戴上,处处受到排挤。因生活之艰难,罗雪樵先生又兼在宁夏女子中学教书,直到宁夏解放。
二
新中国成立后,罗雪樵先生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将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他先后在宁夏女子中学、宁夏工业学校、宁夏师范学校执教。1950年3月,被选为宁夏省文联筹委会副主任。1951年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研班学习,后任宁夏省文教厅科员、教育研究班副主任。195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3年后任银川一中语文教师,1958年被自治区定为高级知识分子,1969年退休。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顾问。1984年8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
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罗雪樵先生倾心耕耘,勤于研究,以舐犊之情,在银川一中执教,专心致志培育人才,为宁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有益贡献。虽中途横遭"文革"之辱,但复职后,仍不失敬业之诚,直到他退休。
罗雪樵先生始终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在银川一中任语文教师期间,他教书认真,在重视智性培养的同时重视德性的培养,对学生的责任心特别强,他非常珍惜与学生的感情。他经历人间沧桑,碰到不少烦琐苦恼之事,但是一走上讲台,这些难解的苦闷便随之烟消云散,看到面前那些渴求知识的目光便喜从心来,他感到为民族、为社会培养人才就是一大乐趣。
罗雪樵先生讲授语文课,既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学生都爱听他讲课。他教学民主,注重于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不少课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气氛很浓,如讲授岳飞的词《满江红》,同学们对词中个别词语有不同理解,便进行了热烈讨论,使学生们进一步分清了正误,加深了理解。这不仅活跃了教学空气,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而且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他严谨执教,要求学生必须精读教科书的课文,每篇课文都要逐字逐句地读懂,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都搞清楚,从而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他花费大量的时间鼓励、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呐喊》、《彷徨》等课外读物,使学生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文学素养。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就要善于同书交朋友;背诵课文,才能熟能生巧,背诵是学好语言文学的必然途径。
雪樵先生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作文上,经常在课堂上把学生造的好句子,写的好文章读给学生们听。他在教学中最独到的地方是批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红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他给学生评点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他教授学生许多写作文的技巧。他说:"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话。"可谓教学有方。
罗雪樵先生任教几十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苦心于耕耘,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三
罗雪樵先生也是宁夏书法篆刻艺术的老前辈。他年轻时就爱习书法,被人称为"宁夏城四大才子之一",银川鼓楼上就有他的书法真迹。其书法篆刻造诣精深,甲骨、金文、篆刻,行楷和简书均悉心研究,从而丰富和拓展了艺术的题材与视野。
罗雪樵先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治印。他治印非常严谨,每治一印均认真起稿,所用篆字一一查对。印稿起好后,他不马上凑刀,往往要置于案上反复揣摩数日,由于印稿是反字,看时还得用放大镜照着。印刻好后,他不急于着朱盖印,而要放上一段时间,那里要补,那里要修,反复揣摩,慢慢修补,直到满意为止,才蘸了印泥,钤出印蜕。在刀法上他善用切刀,蕴古意于清峻雅洁之中,形成了自然流畅而严谨的艺术风格。他书写印稿讲究顺畅平和,用刀讲究自然干净,对吴昌硕的印章十分赞赏,他绝非简单地摹仿。罗雪樵先生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断摸索创新的路子。他尝试以简书入印,在当时印坛是绝无仅有的。
罗雪樵先生年逾八旬依然每天临池,直至他去世前夕,还保持着对艺术不懈的探索精神。论起书法,他有说不完的话语,他经常感叹古人的杰出书法,"了不起"是罗雪樵先生常用的赞誉之词。他十分推崇李北海(唐代书法家李邕),认为以北魏笔法入书,笔意充实,笔力劲健,形方意圆,克服了帖学中尖巧纤细之通弊。对毛泽东的书法,他备加赞赏,他认为毛泽东的书法心手相应,得书法之真谛,气度恢宏,神采飞扬,无人可以与之相比。论及历代帝王的书法,他推崇梁武帝萧衍的行草书。罗雪樵先生对于书法不执迷信态度,而表现出传统文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虔诚的热爱之情。对前人书法,他绝不人云亦云地加以评论。而是讲出有根有据的又确属自己的道道来。他非常注重继承书法篆刻艺术的优秀传统。他认为书法篆刻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而那种抛弃传统,以怪异苟简为创新是不足取的。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竹简,许多竹简在《文物》等杂志上刊登出来。汉简书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汉简《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相继影印出版,罗雪樵先生以八旬高龄天天往自治区图书馆(在现宁夏展览馆南侧)照影印本临写,历时数月抄得《老子甲本》,并置于案头每天临写。一部《老子甲本》临了很长时间,足见老人对简书十分珍爱。
罗雪樵先生对人真诚质朴,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为了提高书法技艺,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经常与宁夏书画界的同仁胡公石、安卓三、刘正谦等一起交流探讨。那时,他与安卓三先生共同研习标准草书,是安先生家的常客。《王献之真迹》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法书辑录。1981年6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献之真迹》,就是承罗雪樵先生帮助校勘的。他热情地指导年青人,对书法篆刻爱好者总是当作朋友,将自己的书法篆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吴善璋、柴建方、郭守中、王文钧等人都曾求教过罗雪樵先生。在他的直接指导和培养下,他的学生逐渐体会到书法篆刻艺术的真谛,大有长进,成为我区书法篆刻界的佼佼者。
四
罗雪樵先生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除书法、篆刻外,亦擅长诗词、文史、医学、佛教、制谜等。他解放前曾经撰写有《宁俗琐记》等文章,编写过许多秦腔剧本,如《陆文龙》、《东窗记》、《阎应元》等,并由剧社编排上演过,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给宁夏城(今银川市)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罗雪樵先生是宁夏研究西夏文字最早的学者,曾于解放前就多次到灵武搜集西夏文献。晚年仍致力于西夏文字的研究,撰写有《我所知宁夏境内出土发现的西夏文物》等文章。并珍藏着较为完整的兽面纹瓦当、花卉纹瓦当、虎头纹滴水、绿琉璃瓦、花纹砖、西夏钱币,精美的小陶俑、器皿等。西夏史是老人的重要话题,西夏文字更是他的宝中之宝,光拓片他就有几木箱。在他的书房里,有一个抽屉般大小的木箱,箱内分着许多小木格,格子里分放着许多卡片,卡片上抄录着西夏文字。
1919年,灵武县长余鼎铭发掘了县城内西南隅一座佛寺遗址院内的教炉,从中挖出了原版夏汉对音对义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一本、夏译活字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若干部和手写作品一部。《蕃汉合时掌中珠》这部字典,为灵武人石生琦所得。罗雪樵先生认识他,曾几次向他借看,他只答应,但始终没拿出来。解放后不久,石即去世,可惜这部著作,也随之而遗失了,罗雪樵先生为此而遗憾终生。夏译活字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佛经散落在灵武居民手里不少。为了抢救文物,1947年罗雪樵先生辗转于灵武各地,从一个灵武人手里买到三本——第26、57、76卷,为此而高兴的几夜未眠,细心研读。解放后,他曾四次借给宁夏博物馆拿到北京展览。第76卷现还存宁夏博物馆。
青铜峡一O八塔,民间传说是穆桂英的一百单八阵,罗雪樵先生依据明、清史料考究,指出当是西夏时的建筑物,是佛教的功德塔。此外,他还对西夏王陵出土的残碑、西夏官印、西夏钱币颇有研究,为后人研究西夏学留下了宝贵的实物与史料。
罗雪樵先生一生坎坷,但矢志不移,以执著的进取心和顽强的毅力,勤于教书育人,弘扬书法、篆刻传统艺术,致力于西夏文字的研究,并为此而不懈努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选自于2006年《宁夏文史》第2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