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
联系方式(0951-8580433(兼传))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7 备案号:宁ICP备2021000969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
悠悠70载,深深文史情。今年,是宁夏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见证家国情怀,新的征程奔涌奋斗激情,现特别推出崇文鉴史70年专辑,不定期推送专题文章,致敬为国家、为宁夏和谐繁荣发展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馆员先生们,共同展望新时代。
萧允中先生,号佛存,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我区著名的书法家。几十年来,他潜心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书法作品,为繁荣宁夏书法艺术做出了贡献。
一
萧允中先生,1915年农历8月5日生于河北衡水县,12岁随父亲移居北京琉璃厂。其父萧静亭是琉璃厂"吉珍斋"古玩店的掌柜。萧允中7岁上私塾,师从京城著名的书法家魏旭东先生,学习中华古典传统文化。魏旭东先生学识渊博,特别是他的书艺,引起了允中先生的浓厚兴趣。在4年的私塾学习生涯中,允中先生耳濡目染,晨昏攻习,先后遍临诸家名帖,尤醉心赵孟额、董其昌之书,苦练不辍,反复揣摩,得其神髓。由于先生的教诲,再加上他刻苦好学,很快便在私塾2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魏旭东先生的赏识。经过不懈的努力,允中先生14岁便能为人书写匾额,在琉璃厂附近享有小名气。他16岁时,摹仿魏先生的书法作品,众人难辨其真伪。
允中先生的父亲在北京琉璃厂经营古玩字画,和社会名流及许多书画名家,如张大千、于非幹、徐悲鸿、齐白石先生素有来往。特别与张大千先生相交甚厚,所以使允中先生有幸亲眼目睹这些书画大师写字作画。
1931年,允中先生结束了私塾学习,到琉璃厂"茹古斋"文物商店当学徒,学习书画的鉴赏、经营。在学徒期间,他接触古人翰墨,品味先贤乐趣,使他鉴赏力与日俱增,举凡宋、元、明、清的碑帖拓本、名人字画,入眼便能判其年代,辨其真伪。允中先生一有时间就临摹古人字画,得到张大千先生的喜爱。
1936年夏天,允中先生在其父的支持和撮合下,拜张大千先生学习绘画,其父在北京虎坊桥春华楼饭店为他举行了拜师仪式。他与萧建初(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大千先生的女婿)、孙云生同时被收为"大风堂门人"弟子,"佛存"即为大千师所赐之名号。此后,允中先生和何海霞、田世光、慕凌飞、萧建初、孙云生等行走于张大千家中及北京万寿山学习绘画。他饱览了张大千先生大量作品,亲聆大千师谆谆教诲,获益深远,为允中先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书画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磨练,他的绘画技艺渐至娴熟。其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大风堂"门人书画展,作品《溪山访道图》被著名画家胡佩衡称赞道:"古拙之意有云间派神韵"。1950年抗美援朝时,他的作品参加了"大风堂"门人书画展销活动,所得收入捐献给志愿军将士。
1936年的一天,允中先生随父亲到大千师寓所拜访,邀请大师去长安大戏院一同观看程砚秋的《荒山泪》。是晚在剧场里,大师被程砚秋的精湛表演所深深吸引。散场后,他们一同回到骡马市大街宣南饭店住所。大师仍沉浸在程砚秋的京剧意境中,谈到兴高采烈时,允中先生的父亲提议为玉霜(程砚秋字)画一肖像,大师欣然应允。允中为大师备好笔墨册页,大师提笔扶案凝神,少时,然后一挥而就,玉霜小影跃然纸上,并在册页上题记道:"甲成六月,宣南旅宿凉爽异常,知己二三,纵谈为乐,静亭五兄强予背写玉霜小影,予素不工此,乃唐突西施也耶。大千并记"。至今,此页小像允中先生尚保存完好,它深深寄托着他的先师和先父与这位京剧大师的友情。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某天晚上,张大千先生来到允中的家中,告诉他的父亲:"听说玉池山房买得了《夜宴图》。"其先父忙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应该去看看。"大千先生说:"对,我就去看看。"允中先生即刻与其父陪着大千先生到了玉池山房。经仔细观赏,大千先生立刻与玉池山房的马掌柜协商价格,最终以500两黄金买回了这幅《韩熙载夜宴图》。
允中先生拜大千师学艺,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得大千师的挂念和信任!至今,他还珍藏着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先生写给他的5封信札。其中,1941年来信说:"佛存仁弟:兹汇上一百万元,请分赠何世嫂、正雍、天民两同学;又米友老润笔三十万元,诸希费神为感。北平待寄诸物请将衣服及丈二匹碟墨迁安纸留存,其余水陆画幅画稿俱请速为寄渝,至盼,至盼。纸样一张请分托吾弟与慧兰、正雍、天民、云生、霜厂、世光、章甫、凌飞、文渊诸同学,上款俱题(君谋),此君为中大前校长,二月下旬携往美国付印,既望加意着摹为盼。兄爰白,一月二十五日。"
1947年,允中先生参加北平市民政局社会服务处工作,担任缮写,1952后因单位改组离职。
二
1955年9月,允中先生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携妻儿家人,千里迢迢由北京来到宁夏,在灵武县梧桐树乡史家壕村安家落户。
从此,允中先生劳作在田间,挖渠、耕地,也曾干过喂牛、放羊的活计,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生活虽然很艰辛,但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经受着人生的磨砺。20余载的农村劳动之余,允中先生依然寒暑不辍临池案头,怡然自乐。
1980年,允中先生的儿女们陆续参加了工作,他与老伴迁居到灵武县城,先后在县药材公司当临时工,拣枸杞、甘草;在县百货公司做门卫,以此挣钱养家度日。生活虽清贫,但允中先生对书法艺术一往情深,孜孜以求,工作之余,他先后遍临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颊、董其昌诸家之书,研习《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曹娥碑》、《玉版十三行》等名碑珍帖,广涉博取,苦苦求索,蓄人之长,补己之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以赵孟颊、董其昌之书为本,临池为日课,力攻小楷,从而成为塞上著名书法家。
允中先生笔耕不辍,经过不懈追求与努力,终待有成。其书法术,既继承传统,又不束缚自己,不断吐故纳新,渐臻佳境。尤其所书小楷堪称一绝,铁画银勾,一笔不苟,既端庄劲健,又飘逸俊秀。
"寒灯辛苦数十霜,醉心翰墨终无悔"。由于允中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1989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聘任他为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按月发给他1000元的生活费,使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允中先生如沐春风,精神焕发,他感慨万分,高兴地说:"还是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好!像我这样的枯木能有今天,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呀。"此后,允中先生充满着激情,积极参加文史馆的活动,热心为社会服务,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为繁荣我区书法艺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自1989年之后,允中先生的作品10余次在区内外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90年8月获全国商业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1992年间,他连续获《宁夏国防杯全国书法展》、《广夏杯老年书画展》和《税收带来宁夏美术书法比赛》三项一等奖。1994年、1998年两次参加《全国回族书画展》及《全国文史馆书画精品展》。1999年,楷书作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群英奖"展览,同年楷书《滕王阁序》参加北京诗书画社为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00周年书画展,并收入大型纪念画册。百余幅小楷作品被北京、上海、天津、内蒙、深圳等省市区文史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国际友人珍藏。1993年6月,宁夏文史研究馆为他编辑出版了小楷《书王右军兰亭序》。
允中先生系灵武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老年书画协会理事、灵武市书协主席、吴忠市书协名誉主席。
允中先生为人谦和,多年来不慕名利,静心书艺,从不以自己的名气自傲。不论是谁向他拜求墨宝,他都不推却,尽力满足要求,并恪守始终。几十年来,他为群众无偿地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书画艺术,允中先生在灵武3次牵头组织书画展览,举办了5期书法学习班,辅导学员达200多人。他的学生有数人在区内外书法赛中获奖,其中9岁儿童马小芹书法作品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儿书法大赛;学生李磊在2004年7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中获优秀奖。在允中先生的教授和组织带动下的书法爱好者日渐增多。他热心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
2004年8月,由吴忠市文联编辑、宁夏人民版社出版了《萧允中书画集》。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为书画集题词:"笔端生祥瑞,小楷成大家。"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时任中共吴忠市委书记赵廷杰为书画集作序道:"萧老自幼学习书画,年逾八旬仍醉心翰墨,笔耕不止,其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饮誉香港、台湾等地。书如其人,这本心血凝成的书画集,笔墨酣畅中流动着灵性,浓缩着作者无怨无悔的艺术人格。"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刘正谦赞其"笔墨精良"。宁夏书协名誉主席胡介文题写"人瑞墨宝"。宁夏书协主席吴善璋称其"福寿同春,人书俱老"。
《萧允中书画集》展示了张大千先生写给萧允中的信函和对联,以及我国著名画家何海霞、张正雍、慕凌飞和台湾著名画家孙云生先生的祝贺作品;荟萃了萧允中先生近些年来精心创作的50余幅书画作品,较完整地表现了允中先生书画意趣和笔墨精神。那一幅幅作品取法高古,舒缓而有节律,运笔沉稳自若,尤其小楷作品,古味甚浓,兼有"二王"之趣,诸如他的《兰亭序》、《前后赤壁赋》、《洛神赋》等书作均笔致灵透,端庄凝重,格调高雅,令人陶醉。行书笔墨酣畅,气势豪迈,透出一种博大的情怀和深远的韵味。正如原宁夏军区司令员、著名书法家胡世浩将军所赞誉道:"痴迷定成"。
"学道酬勤,艺无止境"。几十年来,允中先生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但对书法艺术矢志不移。在耄耋之年,他仍每天孜孜笔耕,为人民奉献着艺术才华。
三
允中先生潜心书道,还擅长武术。幼年他在北京学得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长年笔耕与打太极拳的切身实践,使他悟出:打太极拳、写字具有相通之处,二者之间互为影响。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太极拳,吃完早饭后写字,已成了他每天的生活习惯。如今,允中先生虽已年逾九秩,历经生活磨难,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写字、打拳,拳不离手,手不离字,生活得有滋有味。这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挥拳迎晓日,舞剑战寒风"。允中先生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以"夕阳无限好"的思想境界,在灵武市积极传授、推广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1992年3月,允中先生在灵武市体委的大力支持下,办起了"太极拳辅导站"。每天清晨,他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为群众辅导太极拳,有些学员动作不准确,他不厌其烦地反复纠正,做示范,直到动作正确为止。数年来,曾经参加"辅导班"跟随他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的群众达300人左右。
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名人访谈"专栏组的人员来到灵武市,将他那平凡而又传奇的生活故事,拍摄为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年11月1日(农历9月9日)重阳节,允中先生荣获"第四届全国健康老人"。2005年4月18日至23日,允中先生91岁高龄,应邀赴京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写作品。可谓德艺双馨夕阳红。
古稀之年他还不遗余力,心系教育事业,1996年7月向灵武市教育局捐赠人民币1000元,用于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
2004年9月18日,在萧允中先生90寿诞之际,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在灵武市为他隆重举行了"萧允中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及吴忠、灵武市有关领导及亲朋好友参加了祝寿活动,北京、天津、四川、深圳、海南、沈阳等地亲友发来贺电、贺信。原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森翔《贺萧老九秩大寿》道:"寒尽春生遇华年,挥毫秉烛写新篇。亲朋好友同一愿,唯期百寿宴南山!"
墨存厚朴,笔吐清刚。允中先生历经沧桑,年逾古稀,但对书法艺术仍抱着"见贤思齐"的精神,一刻也不停止对艺术品位的追求,他感慨道:"逝水光阴数十年,一生坎坷路维艰。终逢万户瞳瞳日,笔耕砚作写尧天。"
(本文选自于2005年《宁夏文史》第21辑)